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,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。累计预扣法,是指扣缴义务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预扣预缴税款时,以纳税人在本单位截至本月取得工资、薪金所得累计收入减除累计免税收入、累计减除费用、累计专项扣除、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和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,作为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。纳税年度终了后余额仍为负值时,由纳税人通过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,税款多退少补。
工资累计扣税计算方法
法律分析:当月个税 = (累计收入 - 累计五险一金 -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- 累计减除费用)x 预扣税率 - 速算扣除数 - 累计已缴纳税额,应纳税所得额= 累计税前工资收入 - 累计五险一金(个人缴纳部分) -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- 累计减除费用,累计应纳税额 = 应纳税所得额 x 税率 - 速算扣除数,当月应纳税额 = 累计应纳税额-累计已缴纳税额,累计减除费用 = 员工当年在职月数 x 5000先把截止当月所有工资,相当于“年”算个人所得税,减去截止到上月已累计缴纳税额。就是当月需要“致”个人所得税“代扣代缴”是指某一项收入在代扣代缴完税后,就已经是税后收入了,未来无需补税,比如现在的工资薪金、劳务报酬等;工资薪金、特许权使用费、劳务报酬和稿酬合起来称为综合所得,而综合所得是需要按年汇算清缴的,因此即使工资薪金平时单位履行扣缴义务后,其依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税后收入,因此用“预扣预缴”更加准确。税务机关将通过提供扣缴软件,由单位录入当月收入、扣除等金额后,自动计算出每一个纳税人自年初起累计至当期的应纳税款,扣减已纳税款后,计算出每一个纳税人当期应纳的税款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》 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,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:
(一)工资、薪金所得;
(二)劳务报酬所得;
(三)稿酬所得;
(四)特许权使用费所得;
(五)经营所得;
(六)利息、股息、红利所得;
(七)财产租赁所得;
(八)财产转让所得;
(九)偶然所得。
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(以下称综合所得),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;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,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。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,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。
个税计算方法全年累计计算
企业有每月为职工代扣、代缴工资、薪金所得部分个人所得税的义务。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,居民个人工资、薪金所得预扣预缴税款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,并按月办理扣缴申报。累计预扣法,是指扣缴义务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预扣预缴税款时,以纳税人在本单位截至本月取得工资、薪金所得累计收入减除累计免税收入、累计减除费用、累计专项扣除、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和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,作为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。适用个人所得税预扣税率表,计算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,再减除累计减免税额和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,其余额为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。当余额为负值时,暂不退税。纳税年度终了后余额仍为负值时,由纳税人通过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,税款多退少补。
具体计算规则为:
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 =(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× 预扣率 - 速算扣除数) -累计减免税额 -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
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= 累计收入 - 累计免税收入 - 累计减除费用 -累计专项扣除 -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-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计减除费用按照5000元/月,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。
个人所得税预扣税率表(工资、薪金所得部分的个人所得税额)如表 20-1 所示。
图片
图片
如图 20-4 所示,是制作完成后的员工全年个人所得税计算表,在此表格中分别输入应发工资等基础信息,即可计算出该员工每个月的应缴个税金额和实发工资。
图片
制作个人所得税计算表的操作步骤如下。
步骤 1 在 C2、E2、G2 单元格中分别输入工号、姓名和部门信息。在 B~F 列依次输入薪资月份、应发工资、社保、公积金和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数。
步骤 2 在 G4 单元格输入以下公式,计算出本月应纳税所得额。将公式向下复制到 G15 单元格。
图片
公式使用 IF 函数判断,如果 C4 单元格的应发工资为空白时则返回 0,否则返回用 C4 单元格的应发工资分别减去本月减除数 5 000、社保、公积金和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后的剩余金额。
步骤 3 在 H4 单元格输入以下公式,计算出累计应纳税所得额。将公式向下复制到 H15 单元格。
图片
步骤 4 在 I4 单元格输入以下公式,计算累计应缴纳个税金额。将公式向下复制到 I15 单元格。
图片
采用速算扣除数法计算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税计算模型为:
应纳税额 = 应纳税所得额 × 预扣率 - 速算扣除数
公式中的“{3,10,20,25,30,35,45}%”部分,是不同区间的税率。
“{0,2520,16920,31920,52920,85920,181920}”部分,是各区间的速算扣除数。
公式中的“H4*{3,10,20,25,30,35,45}%-{0,2520,16920,31920,52920,85920,181920}”部分,用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乘以各级预扣率,再分别减去各级速算扣除数,得到内存数组结果为:
图片
然后用 MAX 函数从以上内存数组中提取出最大值,结果就是应纳税额。
如果应纳税所得额不足 5 000,结果会出现负数,因此在 MAX 函数中增加了一个参数 0,如果应纳税所得额不足 5 000 时,使应纳税额返回 0。
接下来使用 ROUND 函数对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,最后再使用 IF 函数进行判断,如果 C 列的应发工资为空白时,则公式返回 0。
步骤 5 在 J4 单元格输入以下公式,计算截至到上个月的累计已缴纳个税金额。将公式向下复制到J15 单元格。
图片
步骤 6 在 K4 单元格输入以下公式,计算本月应缴个税。将公式向下复制到 K15 单元格。
图片
公式用累计应缴纳个税金额减去至上月累计已缴纳的个税金额,得到本月应缴个税金额。当二者相减小于 0 时,MAX 函数最终返回 0。
步骤 7 在 L4 单元格输入以下公式,计算出实发工资。将公式向下复制到 L15 单元格。
图片
即应发工资 - 社保 - 公积金 - 本月应缴个税。
提 示
此表格适用于上年度 12 月之前入职的老员工。由于个税申报系统中的减除费用是按照 5 000 元 / 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,因此在计算本年度新入职员工的减除费用时,需要结合员工入职时间和本单位的个税申报周期单独进行处理,实际操作时可以咨询当地社保部门,按规定执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