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在职务活动中,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地位或者职务便利,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,为他人谋取利益,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。由于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可能随时更新,请以最新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为准。
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在职务活动中,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地位或者职务便利,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,为他人谋取利益,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。根据中国法律,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审理职务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(以下简称《解释》),该解释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以及相关问题做出了以下规定:
1. 定罪标准: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定罪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:索贿行为和受贿情节。索取贿赂的行为包括直接或者变相索取、非法收受财物。受贿情节主要涉及受贿数额、情节严重程度、对国家利益的损害等。
2. 施行方式: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可以通过财物、利益、款待、宴请等多种方式实施。
3. 贿赂对象: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贿赂对象不仅可以是个人,还可以是社会团体、企事业单位、国际组织等。
4. 受贿数额:依据《解释》,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,受贿行为的数额达到人民币三万元以上的,属于数额较大;达到人民币一百万元以上的,属于数额巨大。
5. 职务便利: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需要涉及职务便利行为,即利用本人的职务权力和便利为他人提供帮助、谋取利益。
由于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可能随时更新,请以最新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