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最新政策

最高法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犯罪的司法解释要如何规定

时间:2023-08-30 作者: 小编 阅读量: 2 栏目名: 最新政策 文档下载

根据犯罪的主观故意、重大过失以及违法目的、动机进行认定。需要注意的是,作为司法解释,其具有明确或补充相关法律条文的效力,但适用于司法实践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。具体情况下,应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、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案件具体事实进行判断和适用。

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受托财产侵占、背信等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(以下简称《解释》),其具体规定如下:

一、对受托财产侵占犯罪的界定:指被托管、被委托人员,违反法定职责,侵占受托财产,超过合理支配范围,情节严重的行为。

二、对背信行为进行界定: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反与出资人、委托人约定的行为,致使出资人、委托人受到经济损失。

三、对超越合理支配范围的认定:根据具体情况,综合考虑以下因素:托管或委托的目的、数额、支付方式、经济影响、所在职位的权责等因素进行判断。

四、对刑事违法与纠纷性非法行为的界定:刑事违法是指以达到违法的目的,实施犯罪行为的故意行为;纠纷性非法行为是指在受托财产管理、使用过程中,存在不同理解或者均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。

五、对未违法取得的处分权的认定:即被委托人员在追索债权、信贷融资等行为中,未违法取得的处分权行使所产生的侵权责任。

六、对主观方面的认定:主观方面指受托人员的故意或过失程度。根据犯罪的主观故意、重大过失以及违法目的、动机进行认定。

七、其他相关规定:《解释》还对受托财产犯罪量刑、罚金的确定、认定依据以及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作为司法解释,其具有明确或补充相关法律条文的效力,但适用于司法实践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。具体情况下,应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、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案件具体事实进行判断和适用。